2022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本届政府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对表总书记对福建、对泉州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在变化变局中抢抓机遇,在逆境逆势中砥砺奋进,扎实推进“五个泉州”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创新泉州”,“机制活”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全市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692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304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3万亿元增加到2.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等指标跃居国内城市前20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19项首创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引进“大院大所”科研平台1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分别实现翻两番、翻一番以上,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72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三块地”、河湖长制、金融服务实体等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申报、“并联审批+电子证照”、工商注册便利化等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全市减税降费超760亿元,市场主体从58万家增加到128万家,成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城市。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智造泉州”,“产业优”的实体根基更加坚实。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全市新增千亿产业集群4个、累计达9个,半导体产业加快成形成势,泉州“芯谷”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超五成规上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造,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超100间、数字化生产线万台;九成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超30%,成为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4.4%提高到23.6%。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从2.7∶60.3∶37调整为2.1∶56.9∶41。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海丝泉州”,“文化兴”的底气自信更加坚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授牌,成功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泉州籍体育健儿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海丝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年贸易额超千亿元,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海丝国际艺术节、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海丝司法合作国际论坛等成功举办。港口吞吐量稳居亿吨大港行列,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美丽泉州”,“生态美”的城乡底色更加鲜明。坚持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启动古城整治提升工程,海丝古城逐步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城市环湾向湾发展,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4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9.7%。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任务,实现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率从93.2%提升至98.1%,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从79.2%提升至92.1%,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从94.2%提高至96%。
五年来,我们致力建设“幸福泉州”,“百姓富”的美好生活更加有感。坚持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万元提高到4.4万元。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XIN”行动按时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兑现,五年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9万个、中小学学位12.2万个,医疗机构床位1.4万张、养老床位1.7万张,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8.9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89个、惠及15万户。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出台政府规章5部。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综治蕞高奖“长安杯”,荣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
2021年是本届政府蕞后一年,面对突发输入性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头部时间激活全市一体化指挥体系,市县乡村四级迅速行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党员干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向险而行、冲在一线,快而有序有力有效抓好疫情防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一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五促一保一防一控”,策划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顺利完成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精准施策稳增长,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1%,工业增加值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1%。支持企业稳产增效,组建金融小分队“分片包干”“一线服务”,开通中小微企业信贷直通车,培植普惠小微企业首贷户1.3万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3.7%。开展“三个百”招工引才活动,引进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1.35万人。精准调控1.7万家企业参与有序用电;全市新增“四上”单位超2000家。实施“项目攻坚2021”,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20亿元,11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9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开展“产业链招商季”行动,新签约项目1878个、总投资9346亿元;组织“抓征迁交净地百日攻坚”,完成征迁506万平方米,提供建设用地4万多亩,实现泉港石化安控区征迁“清零”,“交地即交证”模式全面推广。做好“两稳一促”工作,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1.3%,出口总额增长32.7%,推广扩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晋江、石狮市场采购超459亿元;建成运营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平台。办好“一月一会展”系列活动18场,开展千场促销百场直播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量超50万吨,十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117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七库连通工程实现全线通水。
(二)创新引领促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动产业强链建链补链,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广数字化生产线个,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培育5G示范场景应用案例57个。拓展新基建新经济基地比拼,18个基地新落地项目121个、完成投资310亿元。推动科技创新“四个倍增”,出台市政府1号文件支持创新,推行科技创新券,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8家;新建高水平科研平台3个,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启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投入运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获评全国标杆;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新增高层次人才4788人、团队1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三次产业全覆盖。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实施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三年行动,新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个、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4个,国家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落户德化;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6家,实现“快递进村”服务全覆盖。
(三)改革开放添优势,发展活力日益迸发。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年”活动,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动员会,组织“进千企、走千商、访千才”活动,打出“1+N+N”组合拳,制定“九奖八补七服务”惠企政策,实施政策线上直达兑现改革,兑现惠企资金达51.7亿元,13条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获全国推广。落实“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建成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达90%,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60%以上列入“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推行“局长走流程”,解决行政审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554个、压缩779个工作日。开展产融合作试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0.4%,企业公共信用评价实现全覆盖,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在全省推广;进一步支持企业改制上市,新增上市企业2家。严密防范金融风险,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加强与台港澳侨交流合作,做好新侨和华裔新生代工作,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上线运行,泉州侨批馆开馆,新增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4个;全年向金门供水633万立方米。
(四)功能品质双提升,城乡面貌加速更新。落实“城乡品质提升年”活动,实施845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770亿元;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255平方公里“两江一湾”海丝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开展片区更新改造比拼,县(市、区)32个城建片区实现投资180亿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504个、6.1万户,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7万套,新增各类租赁住房1.5万套;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剩余资产得到有效处置。完善快速交通体系,站前大道鲤城段南延伸项目、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刺桐大桥完成整修,晋江西滨至石狮大道段、泉州大桥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泉州湾跨海大桥降价惠民通行。全市打通断头路36条,新增停车泊位6000个。提升绿化景观水平,40个生态连绵带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城市综合性公园14个,建成口袋公园、串珠公园109个。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全面升级改造“数字城管”,完善网格化巡查制度。认真执行市人大关于加快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决议,建成石狮、晋江、南安、安溪垃圾焚烧厂技改项目及南安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基本完成城东、东海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新建改造城乡污水管网496公里。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完成502个村庄规划编制,拓展创建315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培育50个典型示范村,加快23条示范线串点连线成片。永春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整治裸房2.8万栋,所有村庄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超99%。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所有乡镇设立农村宅基地“一站式”审批窗口。德化获批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
(五)以文兴城塑形象,文化实力更加彰显。加强遗产保护利用,高标准完成遗产点保护修缮,府文庙工程获评国家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建成世界遗产主题展示馆及13个遗产点现场展示馆,改造提升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新增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出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保护管理实施意见,推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实施古城提质工程,全面开展中山路中段及29条街巷风貌综合整治提升,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获评中国建筑设计奖一等奖;开展2条历史文化街区和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提升。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改造提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个,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1230场,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注重发展文化产业,出台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增影视节目制作机构38家;打造世遗游、工业游、祈福游、乡村游等精品线条,晋江经验馆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家,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西街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六)用心用情惠民生,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低收入群体帮扶,实施产业帮扶2431户、住房条件改善提升528户、饮水安全保障4.5万户,扶持低收入村发展村财创收项目201个。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000个、中小学学位1.5万个,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高中教育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细落实,高质量通过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终期评估验收。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快、严、实、细”做好疫情防控,核酸检测能力达40万管/日,疫苗接种累计超1800万人次。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泉港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