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全方位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特区”支持6类创新
泉州全方位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特区” 支持6类创新2014-06-03 08:10
聚集本地的企业创新地将销售渠道从线下转到线上。(陈晓东摄)
强化要素支撑 市县两级创新资金不低于10亿元
企业要创新,要素是保障。《方案》在此前出台系列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强化要素支撑,今后我市将建立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机制,确保每年市县两级扶持企业全方位创新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不低于10亿元。
资金保障方面,除市县两级财政支持外,我市还将助力企业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振兴、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债券、票据、集合信托、私募债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发挥银行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叠加效应。
用地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建立工业用地使用年限弹性化制度,根据不同行业发展周期差异和民企自身用地需求,采取“分阶段出让、短期出让、租赁”等多种弹性土地供应方式,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企业创新项目。
人才保障方面,深入实施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等计划,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
全方位跟踪服务 像管理重点项目一样服务企业
为确保行动取得实效,此次六类创新都由专门的牵头责任单位负责,泉州市将参照重点项目管理模式,加强点对点、一企一策扶持,建立责任到人、服务事项明晰、解决问题及时并公开承诺的全方位跟踪服务推进机制。
我市将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扶持方向筛选一批有创新潜力的重点企业、机构、项目名单,确定一批具有支撑性、关键性的年度重点扶持对象,及时主动帮企业解决具体难题,向企业提供向上报批、向上争取政策资金等配套服务。此外,每季度将召开一次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主持的联席会议,汇总梳理并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全方位创新相关问题。
产业是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将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成长型产业集群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18年,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业产值均突破3000亿元,机械装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业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
以规模化、协作化、网络化为目标,我市将大力提高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主辅分离,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向“精品工厂”、“精致服务”转型,推进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构建产业组织创新的“生态系统”,推动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全面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服务业被誉为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黏合剂”。在升级制造业的同时,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工作正全面展开。我市将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咨询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信息消费、软件与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2.5产业,不断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提供强力支撑。力争至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此外,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支持企业发展海工装备、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滨海旅游等产业,力争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环泉州湾蓝色产业带,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市。
福厦高铁惠安站明日投用 4日至节前两趟动车经停泉州18家欠薪企业名单曝光 将列入重点监察目录[快讯]南惠高速一辆吊车撞翻货车 两司机当场殒命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