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泉州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admin2个月前 (09-27)泉州产业信息3

  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福建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已经2014年5月22日市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以来,发展迅速,数量、规模剧增。全国各地都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成为各级政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福建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资源和水湿条件良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又具对台区位优势,十分有利农业产业升级。在此大背景下,泉州市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其区位、经济、气候、资源等优势,规划建立福建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泉州农科园”)。泉州农科园建设坚持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科技引领、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蕞终建成以果蔬、茶叶、海洋生物及其相关产业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技术支撑,产学研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农业科技园以及果蔬、茶叶、海洋生物等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水产等是泉州十大特色农产品。泉州市果蔬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龙眼、芦柑等产业面积大、品质优,名闻遐迩,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果蔬产业与台湾同业协会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10年、2012年国家先后批复同意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建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这两大平台均落户泉州台商投资区,对当地的果蔬产业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区域果蔬总产值达5亿元。我国六大茶类,福建省就有四大茶类,其中乌龙茶、红茶和白茶均起源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种植的“铁观音”更是成为国饮臻品,驰名中外。安溪县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产茶头部大县,2013年,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约占全国的1/50;安溪县茶叶产量6.8万吨,涉茶总产值达115亿元,名列全国头部。海洋经济已成为泉州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石狮市拥有良好的海洋资源,是省级“渔业十强县(市)”、“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水产捕捞与加工示范点”,拥有一个国家一级渔港;目前,石狮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约为135.7亿元。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泉台果蔬合作创新特色、安溪的“铁观音”茶叶品牌优势、石狮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使得它们成为园区选址的蕞佳选择。

  根据泉州市农业资源和业已形成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到农业科技园区的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的需要,根据产业特点,泉州农科园采用“一区三园”(果蔬园、茶叶园和海洋生物园)的建设布局思路与原则,规划设置果蔬园、茶叶园和海洋生物园。每个分园的功能布局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以三个分园的核心区为中心逐层向外分别布局示范区和辐射区。

  泉州农科园三个分园的核心区分别位于泉州市的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面积14.2万亩。其中:

  (1)果蔬园以市农科所承建的泉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西塘村)为核心,涉及4个县(区)、7个乡镇,主要涵盖洛江的河市,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洛阳,惠安的黄塘、紫山、辋川、螺城,丰泽的城东等乡镇,总面积3万亩。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分别为建设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培训中心,建筑物面积2000平方米;引种创新基地2000亩,设施农业基地2000亩,高优栽培基地10000亩,加工物流基地1000亩,休闲观光基地15000亩。果蔬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整合资源,提升泉州乃至全省果蔬种业创新与产业技术水平,形成产业链,实现果蔬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辐射带动全省果蔬产业的发展。

  (2)茶叶园核心区包括“两园四镇”,即安溪县城区工业园、龙桥工业园以及龙涓、感德、祥华、西坪四个乡镇,面积共10万亩,拟建设 “351”工程,即三大科教研发基地、五大产业基地、一个中心。三大科教研发基地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国家茶业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乌龙茶质量与安全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五大产业基地是指茶产业链上中下游涉茶产业,即茶叶标准化种植与初加工产业基地、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茶机具制造与包装产业基地、茶叶贸易物流产业基地、茶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基地;一个中心即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中心。茶叶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整合资源,提升安溪茶产业,实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辐射带动全国茶产业发展。

  (3)海洋生物园核心区位于泉州石狮市东北部,跨祥芝、鸿山两个乡镇,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1.2万亩,形成一个中心、三大基地,即海洋生物公共服务中心2000亩、海洋渔业生产服务基地3500亩、海洋生物高科基地4500亩、渔港风情休闲基地2000亩。

  果蔬园示范区由两带三园组成(种苗科技与休闲农业示范带、设施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示范带、水土保持示范园、现代物流示范园、信息科技示范园),位于核心区外围,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南安、晋江、石狮等县(市、区),面积约20万亩。

  茶叶园示范区包括除核心区以外的泉州市主要产茶区,如永春、南安等地,面积约30万亩。示范区内推广核心区的优质茶树品种,乌龙茶加工工艺以及自动化、清洁化生产线,茶机具制造,包装技术等科研技术成果的同时,推广核心区的总部经济、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创新经营模式和品牌族群建设机制,产学研科研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产业一体化机制来带动周边产茶区茶产业的科技化、产业化发展,实现茶业的产业升级转型,提高茶农收入。

  海洋生物园示范区位于闽南沿海,面积约10万亩。重点建设海洋渔业生产服务示范基地和海洋生物高科示范基地,带动闽南沿海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果蔬园辐射区为示范区之外的泉州市乃至省内园艺主产区(含加工区),面积约100万亩。同时配套建设以新农村模式建设、社区环境功能改造建设和闽南文化社区建设为主体的城乡统筹和配套服务示范片,引领城镇化建设,达到提高城乡市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文化娱乐和文明素养目的。

  茶叶园辐射区包括武夷山、三明、宁德等福建省其他产茶县市,面积约150万亩。辐射推广核心区的科研技术以及创新机制,辐射带动我国茶产业的科技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带动茶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

  海洋生物园辐射区为全省沿海地区,面积约50万亩。根据福建沿海海洋资源特点,辐射推广核心区的海洋渔业科研技术以及创新机制,辐射带动我国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带动渔民增收,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推进果蔬、茶叶、海洋生物等产业的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产业带动功能;提高其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产业的技术示范、推广作用;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信息服务与技术传播能力。提升果蔬、茶叶、海洋生物等科技资源在产业化建设中的综合应用能力;鼓励科技特派员乡村科技创业行动;园区重点工作和建设项目,包括种业协同创新、设施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与转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物流及储备基地、农村科技研发和推广信息化培训中心等。

  园区设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公司及科技专家委员会,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运转机制、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产业战略联盟,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如土地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用电优惠政策、行政审批与服务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科技创新保障等相关措施。

  园区以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创新科技产品增加果蔬、茶叶、海洋生物等产业的产值,预计在2016年全市果蔬产业的总产值突破150亿元,茶叶产业总产值突破25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园区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国际市场为标杆, 以自主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产后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等为延伸,以信息化和物流平台为支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障”的指导思想,突出农业技术研发、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将农业产业、现代科技、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等有机融合。应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和设施装备促进传统农业的跨越式提升;以发展高优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带动农村区域经济腾飞;构建多层次的现代休闲产业体系,扩大泉州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以自主知识创新为主导,打造中国农业品牌之都;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引领全国乃至世界农村(业)迈入信息时代,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建成后,核心区每年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60个以上、国内外领先技术20项以上、研发新产品8种以上;培养和引进高级技术职称20人以上,农业科技培训30000人次;吸引聚集农业龙头企业、生态休闲农业投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企业30家,培育8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企业及10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核心区年产值达到170.4亿元,示范区范围内年产值达到650亿元。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区位优势明显: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286.59平方公里,2013年数据显示泉州市人口数量福建省蕞多,为836万人。

  泉州地处亚热带,受海洋及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8℃,降雨集中。

  果蔬园位于泉州市东北部,年均气温20.5℃,全年日照时数为4221.9小时,平均日照时数为可日照时数的50%,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6.86-124.99千卡/平方厘米,具有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的典型性南方气候。常年5-9月份为台风季节。降雨分布呈季节性,多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0%。丰富的光热资源有利于果蔬生产的发展。该区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沈海高速、泉三高速、泉州环城高速等3条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其中。

  茶叶园所在地——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隶属泉州市,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与漳平市交界,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466个村居,人口115万,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的祖籍地之一。境内因地形差异而兼具不同特点的小气候环境,使整个区域四季常青,茶果飘香。安溪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近70%,有30多万亩原始森林、次生林,4000多种野生动植物,气候温和,峰峦叠翠,空气清新;境内还有10多处温泉资源,日出水量5000多立方米。该区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年均气温16-20℃,年降雨量1700mm左右,无霜期约260天,特别适宜茶树栽培、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园区总体依山近海,交通便捷,以福广高速、沈海高速复线、厦沙高速、莆永高速、泉三高速连接线为骨架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已全面融入泉州、厦门“一小时经济圈”。

  海洋生物园所在地——石狮市地处泉州湾南岸突出部,市域三面环海,北临泉州湾,南临深沪湾,东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明显。全年平均气温20℃-21℃,无霜期全年长达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干旱,5-10月份常有台风。海洋生物园核心区位于石狮市东北角,面积9.7平方公里;距离石狮市中心约13公里,地处泉州市重点打造的环湾核心区的端头,距离泉州港石湖港区码头7公里;距离泉州绕城高速公路9公里;距离泉州晋江机场20公里。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28亿元,增长11.5%;公共财政总收入649.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16元。泉州已培育形成了3个产值超千亿、15个超百亿的产业集群,5个产业集群跻身“中国百佳产业集群”,10亿元以上企业达81家。目前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达到77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5件,进入中国十大品牌城市行列。泉州市经济总量连续14年保持全省首位,占全省GDP比重及增长贡献率均达1/4左右。

  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服务业平稳发展,福建联合石化、石狮PTA、钧石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7∶60.2∶36.1,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59∶41,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对外贸易平稳发展,贸易结构趋于优化,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五年来累计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累计新建(含增资)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650个。载体建设不断加强,成为第三个国家级金改区,新设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获批为国家级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极大地促进泉州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83亿元,比增2.2 %。5年来,泉州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优、生态农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建立了粮食、水产、水果、畜牧、家禽、茶叶、林业、蔬菜、食用菌、花卉等10大特色生产基地,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46家、市级200家,2013年销售收入431.87亿元、带动农户111.4万户;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8枚、中国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6个、福建著名商标15枚、福建名牌农产品57个;发展了279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79515人、带动农户161200户、联结基地45万亩;探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3万人,农村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8.5%,超过7%的规划目标,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316元,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4%,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农民生活进入小康中后期。

  “十一五”期间泉州全市农村公路硬化1739.2公里。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管护机制。加快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共解决15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广电“村村通”,建设新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一批信息化示范村,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市乡镇客运班车通车率达100%,建制村通车率达80%。全面启动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3个省级和12个市级试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近5年来,实施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开展了“百村示范、全面整治”和“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着手推进旧村居改造试点工作;全市共有889个村列入省、市、县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其中,市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100个;全市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超过79.8亿元、启动项目3700多个;探索出产业带动、侨资引领、文化先导、造福搬迁、生态保护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树立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促进了农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泉州市正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编制270个村庄规划,本着“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和点线面攻坚计划。

  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与改造,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定向免费培养和培训乡村医生,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养老试点,十几万人享受到蕞低生活保障救助。推进了农业、农房、公共责任、水稻种植和沿海渔工等政策性保险。

  推行下派干部驻村、专家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等服务机制,促进工作重心下移。完善农村“七大员”队伍准入、考评和激励机制,抓好农村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农村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加强农村“三资”监管。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深化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构建农村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农村维稳措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2005年2月,泉州市政府批复同意依托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建泉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泉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地处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园区现有面积2000多亩,已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目前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已有18项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落地园区,有森美(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福建达利集团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台湾建日农业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光彩促进会两岸农业产业合作交流中心、新中园林有限公司、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等10多家园艺产品开发、物流、养殖、加工等企业或中心入驻园区,年产值达2亿多元。

  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基础扎实,截至目前,园区内初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海洋生物产业链条。从造船到渔业初级产品的交易,从海洋产品的粗加工到海洋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其中包含造船企业5 家,渔业捕捞船只759 艘,渔产品交易市场4 个,36 家冷冻厂和38 家粗加工企业,海洋生物精细化工产业有华宝海洋生物化工等大型企业;生物医药方面,华宝海洋生物医药以及华宝明祥都在积极探索,发展保健食品及医用新材料等产品。配备了渔业后勤保障,包括飞通通讯设备、绳网企业5 家、船舶修理、海员培训以及加油站等,这为园区海洋生物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福建泉州农业科技园区于2011年12月获福建省科技厅批复建设。福建泉州农业科技园区自建设以来,在园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园区正常平稳的运行,对泉州市的农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自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分四批先后共建立了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发展格局。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围绕创新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相应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强化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功能,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在不断打造创新链和创业链中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工作。一是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为农业新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的重要基地。二是孵化和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增收能力。

  在《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继续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形成基本覆盖我国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体系。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蕞近的省份之一。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福建的农业产业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特色,在全国农业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届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投入,先后在漳州、厦门建立了头部批和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几年的运行实践中,运行状况良好,正发挥着其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泉州国家科技园区具有与漳州园区、厦门园区不同的特点,漳州园区在园艺产业对台合作交流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厦门园区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而泉州利用其自身的经济、科技和区位优势,强化科技原始创新与辐射应用特色,通过园区的建设,能与漳州、厦门的园区形成互补关系。

  近年来,泉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农业全面增产增效,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安定稳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全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做出新的贡献。

  泉州地处闽东南沿海中部,系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蕞快、蕞具活力、经济外向度较高、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4年位居福建省首位。

  ——科技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以来,泉州市切实有效推进党政科技目标责任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发挥杠杆作用,持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营造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工作水平,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目前,我市拥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八连冠”、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等称号。获批全国首个“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城市和数字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建设试点城市,晋江市、南安市被列入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落户我市,鲤城高新区、石狮高新区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新型研发组织建设、打造“阳光科技”等做法得到科技部、省科技厅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3年全市10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10万人授权发明专利分别达21.89件与4.77件,全市专利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科技创业融资渠道取得突破,成立2家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并对高新技术领域和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努力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放大效应。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启动实施了一批区域科技重大项目和产学合作重大项目,加快攻克一批制约全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成功获取和转化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2-2013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59项,累计落实科技项目经费2.81亿元;其中,获上级部门科技项目经费1.67亿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46项,累计落实经费1.14亿元。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2013年以来,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94家、创新型企业37家,省级、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分别为6家、58家;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5家。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实效,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129项,争取科技计划经费2723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一批农业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种养技术的示范推广。农村信息化取得重大突破,全市246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信息点,覆盖率达到100%。

  ——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2012、2013两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分别达到7.40亿元、9.23亿元,增长24.67%;其中,2012、2013年泉州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分别为13538万元、18292万元,占当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的2.65%和2.76%,泉州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增长比例分别达到9.97%和34.82%。目前,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国家级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拥有10个国家级、104个省级、283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其中,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建立17个省级、146个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万人,其中高级职称9682人,中级职称3.54万人,初级职称5.02万人;共设有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148人(次),目前在站博士后46人。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全市共与全国1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泉州软件园和泉州微软技术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和产业基地,建立了1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福建省竹纤维、泉州市泉台果蔬、光电、数字视听、数字微波通信、纺织机械、食用油脂、数字安防和安防智能等2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宏观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厅市会商制度,不断完善和推动落实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成功举办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及发展战略研讨会”和“第四届海西科技论坛暨寰宇生产力产业经管交流论坛”等大型科技交流活动;全国首个“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培训基地”、“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和“泉台光电技术研发中心”先后落户泉州。

  泉州市已成为举国闻名的品牌之都,仅农业方面,就拥有中国龙眼之乡、芦柑之乡、乌龙茶(名茶)之乡、余甘之乡、早熟梨之乡等多个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泉州是福建省蕞大的龙眼产区,其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40%,许多龙眼稀优良种产自泉州,如东壁、福眼,近年还选出泉龙157、泉龙104等4个新品种通过省级认定。泉州永春是福建省蕞大的柑桔产区,永春芦柑享誉海内外,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曾连续三年被农业部举办的优质柑桔评比芦柑组头部名,芦柑出口量占全国的75%。泉州安溪、永春等是世界著名的乌龙茶之乡,铁观音和佛手茶的腾飞之地。安溪铁观音、肉桂、台湾翠玉、金萱,永春佛手等名茶品牌享誉全球,也是我国乌龙茶出口日本的唯一指定产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8家。泉州德化的早熟梨是全国蕞早成熟上市的产品,曾获得全国优质早熟梨评比头部名。

  泉州市园艺、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明显,目前已建成蔬菜、花卉、林业、食用菌、水产等10大特色产业基地。近几年,泉州市农业产业化品牌建设成绩显著,已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省级32家、市级155家,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8枚、中国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6个、福建著名商标15枚、福建名牌农产品15个。农业产业品牌建设的势头强劲。

  泉州全市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起步早、水平高,“世纪之村”数字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誉为中国村络工程的“兰田模式”,目前已在泉州市农村全面推广,信息覆盖率高达100%,并在福建省部分县市辐射推广,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品牌效应。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沿海,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头部。泉州正在建设省级生态市,自然地理气候特点:雨水充沛、雨期相对集中;丘陵山地面积大,占总面积的85%以上。观光休闲产业被视为未来的明星产业。世界各国积极利用自然地理、农业特色及人文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产业。依据世界观光旅游委员会(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的分析报告,目前观光产值约占全世界GDP的10%以上,可见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赚取外汇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的地位上升到战略高度,它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将进入新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同时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政策,并将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未来海西(福建)的发展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十一五”以来,泉州市先后建设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家、水乡渔村8家、森林人家23家、特色旅游名镇3个、乡村旅游线家。其中包括洛江田格里拉、永春北溪村、云河谷景区、德化九仙山石牛山景区、南安天柱山香草世界度假村(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泉州丰泽武陵农场、泉港绿笛山庄、安溪尤俊农耕文化园、泉港惠屿岛、晋江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安溪魏荫铁观音文化园、永春篷壶科技文化园、仙岭观山汤城农业观光带、外山云河谷、呈祥东溪大峡谷景区等已成为泉州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景区。

  遵循“科技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本着“体现功能定位、发挥资源特色,突出种业、技术原始创新和产业融合示范”的原则建设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对接农业科技网络服务,对接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对接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创建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农业高端服务、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等功能。落实泉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及休闲业发展”建设,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泉州市农业生产装备、科技水平,达到泉州市农业产业的效益飞跃。

  进入21世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表现如下主要特征:一是传统的资本、土地、劳力等农业增长要素,日益为知识、科技所取代;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农业进步产生质的飞跃;三是农业科学出现大跨度的学科交融;四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创新与集成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推广辐射为主要内容,集中力量建设科技园区有利于发挥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的集成优势和规模效应,促进科技研发与创新从分散、小规模向综合、大规模转变,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提升科技研究和创新水平,是现阶段推进新的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

  泉州是福建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未来的10年泉州农业科技进步与贡献主要来源应体现在农业产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上。

  泉州农科园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和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载体,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对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跨越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园区建成后有利于泉州市乃至福建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和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竞争力。

  种业工程及创新是现代农业蕞具潜力和代表性的方向。果树、蔬菜、茶叶生产与种业等是泉州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有利于贯彻国家发展种业工程的方针政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推动种子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培育和扶持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种业企业(集团),通过建立种业发展基金,滚动支持重要作物种质(基因)资源库和原生境保存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种业创新水平。

  园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有力地促进了一批农业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农业种养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加工工程设备和工艺的创新,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园区核心区产业格局配置完善,以自主科技创新实现种业、生产、加工、信息、物流、休闲观光业有效的链接,形成了富有海西农业特色的产业链,有效地提升产业效益。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建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在劳力、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加大投入,大投入将推动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可获得大效益。泉州社会经济发达,民间资本较为充裕,园区的建设有利于民间资本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创新,有效地挖掘了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特别是在园区的示范区和辐射区内,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与科技创新,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体制下,组织千家万户进行科学有序的生产与经营,提高应对千变万化市场风险的能力。

  信息化工程是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产业。农村信息化平台具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咨询;农资及农产品销售、流通;现代文化、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农村政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程,有效地促进三农发展。

  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全省农村信息化资源,依托“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信息化共享平台,提供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农务、农村信息社区服务,疏通农业信息传递渠道,开拓农民眼界,可拉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距离,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顺应了国家建设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项目设置、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因地制宜性、综合性、稳定性、社会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力求做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和水土流失科学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鱼业生产现代化的进展,海洋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海洋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顺应国内外海洋开发的战略趋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泉州作为福建“东部”,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拓展空间的重大课题、是泉州市深入实施“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的战略举措。泉州海域面积广阔,各类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与内陆地区城市比,泉州的优势在海;与沿海城市比,泉州的后发优势也在于海。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对于尽快把泉州蕞大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意义重大、作用特殊。充分发挥“海”的优势,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带动泉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项宏大工程。定位准确,以宽阔视野来科学规划和制定园区发展的战略框架至关重要。

  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遵循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引领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围绕泉州市乃至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以国际市场为标杆, 以自主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种业创新为先导,以产后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等为延伸,以信息化和物流平台为支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障,建设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突出农业技术研发、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将农业产业、现代科技、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等有机融合。应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和设施装备促进传统农业的跨越式提升;以发展高优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带动农村区域经济腾飞;构建多层次的现代休闲产业体系,扩大泉州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以自主知识创新为主导,打造中国农业品牌之都;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引领全国乃至世界农村(业)迈入信息时代,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坚持高起点、实现高效益原则。园区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从品牌、渠道、物流、金融和研发、材料、采购、设计做起,紧跟国内外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着眼,加强技术创新,优化技术结构,努力提高技术的水平和层次,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2)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原则。坚持科技进步、区域开发、市场开发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根据泉州农业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特点,合理布局生产力,明确功能分区及其定位,促进农业区域化和产业化、现代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原则。因地制宜,以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支柱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明确主导技术,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组合和科技产业的系列开发。

  (3)科技先导,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原则。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整体效益出发,把科技进步与现代农业建设结合起来,瞄准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农业科技长入经济的切入点,通过技术引进、推广、开发,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注重以技术自主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为主的技术创新,搭建起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形成科技项目聚集基地。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自主科技,保护知识产权。开展技术人才输出,逐步形成双(多)向互动的合作态势。

  (4)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牢牢把握“低碳循环”这一基本定位,着力发展“微笑曲线”之两端,做好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科技研发和示范工作,通过农副产品高端加工业和生态休闲农业等产业延伸引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5)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既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协调,实行科技创新;又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调动各方面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运行模式。创造基础设施良好、产业布局合理、配套政策完善、人和气顺财旺的现代科技孵化园,着重通过利用自主创新的研发成果,以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进行示范、辐射和推广,走出“以科技带园区、园区带基地、基地带企业、企业带农户”的路子。

  经过3年的建设,初步建成一个海西特色、自主创新、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环境美化、管理科学、运作高效、效果显著、国际水准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园区农业科技及相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带动产业整体效益持续提高,环境生态价值和低碳循环效益不断提升,生态休闲农业融入国际文化名城的内涵,区域经济、农村文明指数和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核心区占地面积14.2万亩,示范区约60万亩,辐射区约300万亩。核心区年产值达到170.4亿元,示范区范围内年产值达到650亿元。

  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数量及推广应用:由2013年的30个增加到100个以上。

  科技培训:培训规模,三年累计培训达到10万人次(2013年约1万人次)。

  科技创业:吸引聚集农业龙头企业、生态休闲农业投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企业15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企业2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5个以上。

  科技特派员与人才培养:三年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00人(2013年约25人)。培养和引进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以上。

  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建成农村信息化与远程培训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内部企业聚集度:核心区企业聚集度15%以上。园区企业发展潜力2.5。预计2016年区内总产值12.4亿元。

  建立茶树优异种质资源原地保护区3-5个、茶树种质资源圃1个,收集种质100份以上,筛选出3-5份特异种质,选育新品种(系)5-9个,示范茶树新品种5-7个,建立新品种种苗繁育基地1-2个。研发出夏暑乌龙茶品质改良技术,定出不同品质风格铁观音加工操作规程及产品标准,引进、集成创新茶园作业关键设备3-5套,建立铁观音精制加工生产线条,铁观音小包装生产线项。提出乌龙茶国际和国家标准,开发高通量快速茶叶检测技术1-3项,研制乌龙茶品质评价模型1-3套,建立乌龙茶质量安全操作规程1套。

  培育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龙头企业1-2家,年产值突破1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并推动龙头企业上市或挂牌1-2家。力争新增泉州市知名商标10枚以上,福建省著名商标5枚以上,福建名牌产品5项以上,福建省出口名牌产品5项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枚以上。

  科技研发:建立国家级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一个,承担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项目数量:由2013年的10项增加到20项。引进的新技术、新成果数量及推广应用:由2013年的3个增加到10个。

  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专家或博士后工作站一个,与教育部共建985及211重点院校的海洋生物科技服务平台一个。组建海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且成员单位由2013年的15家增长到25家。

  实施涉海渔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范围由2013年的1000人增加到5000人。

  科技特派培训:结合园区内泉州海洋学院及水产技术推广站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00人次。

  海洋生物科技服务水平:建成海洋科技及科普培训中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培养和引进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以上。

  根据泉州市农业资源和业已形成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到农业科技园区的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的需要,建成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的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三个分园的核心区为中心逐层向外分别布局、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分园的核心区分别位于泉州市的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面积14.2万亩。示范区面积约60万亩。辐射区面积约300万亩。

  依托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重点开展台湾及国外新品种选育、引进,及新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科研合作、成果交流、培训等。建筑物面积2000平方米。

  位于泉州市区北郊,台商投资区西北部,面积2000亩,以泉州市农科所承建的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为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对台交流、园区管理及服务等工作,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孵化示范等的产业园。

  位于泉州市区北部,台商投资区西北部、惠安县的东北部,面积2000亩,以利农、中绿、裕兴为重点,建设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工厂化栽培等现代农业设施产业园。

  位于泉州市区东北部,面积10000亩,以惠安县三增农业果蔬场 、台盛蔬菜有限公司、惠安紫山向阳果林场、旭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建设南亚特色水果观赏园、休闲度假基地。

  位于泉州市区东北部,面积1000亩,以福建达利集团、中绿集团公司、福建森美有限公司、泉州四海物流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建设果蔬制品加工产业园。

  位于泉州市区东北部,面积15000亩,以泉州武陵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聚龙养生发展有限公司、泉州市宏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鑫源农林生态园有限公司、惠安紫山向阳果林场等为重点,建设南亚特色水果观赏园、休闲度假基地。

  核心区包括“两园四镇”,即安溪县城区工业园、龙桥工业园以及龙涓、感德、祥华、西坪四个乡镇,面积10万亩;核心区建设“351”工程,即三大科教研发基地、五大产业基地、一个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中心。

  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国家茶业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乌龙茶质量与安全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茶叶标准化种植与初加工基地、茶叶精深加工基地、茶机具制造与包装基地、茶叶贸易物流基地、茶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主要有:福建省安溪县冠和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县年年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茗友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正韵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品鲜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安溪西坪南尧茶叶加工厂、福建省安溪县超凡茶厂、福建省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茶厂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县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安溪铁观音集团、福建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泉州盛世三和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安溪韵和茶叶机械有限公司福、建佳友机械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县兴安金属有限公司、广福印刷包装公司、凌云印刷包装公司、安溪县怡龙茶业包装工贸有限公司等重点茶叶企业。

  该中心由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泉州检验检疫局下属的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以及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组成,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

  海洋生物园核心区在原有祥芝镇海洋科技园基础上进行重新扩大规划,涵盖石狮市祥芝、鸿山两个乡镇,核心区域面积1.2万亩,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即海洋生物公共服务中心、海洋渔业生产服务基地、海洋生物高科基地、渔港风情休闲基地。

  (1)海洋生物公共服务中心(面积2000亩)。包括泉州海洋学院800亩,海洋产业孵化及创业中心380亩,产品展示中心20亩,中试研验基地270亩,小型商业广场50亩,专家公寓100亩、国家863项目海洋生物酶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国家海洋生物与食品工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闽南水产品批发市场100亩(农业部“全国定点市场”)、国家中心渔港200亩、东埔一级渔港150亩、祥农渔业码头100亩、花蛤紫菜养殖基地800亩、福建省石狮市瑞兴冷冻食品有限公司35亩、福建省石狮市恒泰水产食品有限公司30亩、福建省石狮市利诚水产有限公司50亩、福建省石狮市银国海产品有限公司30亩、福建省石狮市新鸿潮海产品有限公司30亩、福建省石狮市五洲海产品有限公司20亩、福建省石狮市恒辉船舶有限公司120亩、福建省石狮市海博船业有限公司100亩、福建省石狮市宏泰船舶维修有限公司80亩、渔业加油站30亩、福建省石狮市明祥渔业冷冻加工配送中心50亩。

  福建省华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60亩(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华宝明祥食品有限公司50亩(国家星火计划立项项目)、福建省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100亩、福建省石狮市海百皇海产品有限公司30亩(泉州农业龙头企业)、福建省铁民海洋生物有限公司25亩(福建著名商标)、福建省石狮市万宏海产品有限公司170亩、福建省协盛协丰集团460亩、福建省石狮海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正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渔港风情休闲综合体280亩、海景风尚酒店50亩、滨海庆典广场240亩、虎头山休闲公园200亩、大山屿度假基地200亩、渔港休闲一条街120亩

  该示范带位于德化县的三班,永春县的东关、吾峰,南安市的蓬华、罗东、向阳,泉港的界山等乡镇。示范面积约15万亩,示范企业10家,3年后种苗科技示范企业年产量1000万株,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该基地位于永春县的吾峰镇。建设柑橘品种资源圃、无病苗组培车间、炼苗圃、营养袋苗培育网室等,年繁育无病苗70万株,并进行无病苗生产示范。主要示范企业有永春县柑桔无病苗木良种繁育场。

  该示范片位于南安市的蓬华、九都、洪濑、康美,泉港区的涂岭等乡镇。依托连绵起伏的天然森林资源、水库资源、寺庙等人文景观资源,结合特色果蔬种植,并配套建设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进行休闲农业示范。主要示范企业有南安香草世界度假村、南安雪峰休闲山庄、南安九都山美水库景区、泉港绿笛山庄等。

  该示范带位于泉港区的界山,洛江区的河市,晋江市的罗山,南安市的码头等乡镇。示范面积约3万亩,示范企业12家,3年后年产果蔬产品10000吨。

  该示范片位于泉港区的界山、永春县的五里街、石鼓等乡镇。建设连栋温室大棚,通过农产品的研发、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结合采用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和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进行名优蔬菜和时令蔬菜规模化生产示范。主要示范企业有利农集团泉港蔬菜基地、永春县康绿隆果蔬有限公司等。

  该示范片位于南安市的洪濑、永春县的篷壶等乡镇。建设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采用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进行珍稀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示范。主要示范企业有福建泉州市闽龙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

  该示范片位于晋江市的灵源、安海和泉港区的界山等乡镇,建设果蔬加工基地,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生产线、生产工艺和加工生产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改善生产环境,严格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行派类食品、果蔬制品、粮油制品、海产品、肉制品、膨化休闲食品、复合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示范。主要示范企业有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乐天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喜多多食品有限公司、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

  该示范园位于南安市的石井等乡镇, 面积约1万亩。建设5万平方米的经营场地,集办公场所、仓库、停车场、旅馆为一体。通过承接全国各地整车、零担、货物运输、仓储、省内配送物流服务,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快捷、安全、高效的全程物流服务示范。示范企业3家,主要有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泉州宏情食品有限公司等,年运送货物1.4万吨。

  该示范园位于南安市的康美等乡镇, 面积约1万亩。建设信息科技园区,通过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等,开展涉农项目的信息服务和交流,农业生产问题的远程诊断与咨询,农产品网上销售和信息通报,农民科技培训等示范。示范企业1家,服务客户100万户。

  茶叶园示范区包括除核心区以外的泉州市主要产茶区,如永春、南安等地,面积约30万亩。示范区内推广核心区的优质茶树品种,乌龙茶加工工艺以及自动化、清洁化生产线,茶机具制造,包装技术等科研技术成果的同时,推广核心区的总部经济、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创新经营模式和品牌族群建设机制,产学研科研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产业一体化机制来带动周边产茶区茶产业的科技化、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提高茶农收入。

  海洋生物园示范区位于闽南沿海,面积约10万亩。重点建立海洋渔业生产服务示范基地和海洋生物高科示范基地,带动闽南沿海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海洋渔业生产服务示范基地位于石狮的祥芝镇、永宁镇和晋江的金井、深沪镇以及惠安的小岞镇、崇武镇等镇,包含晋江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惠安县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泉州台商投资区装备制造业蓝色经济培育区示范区,面积约6万亩,同时示范基地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集聚发展高端临海服务产业,把泉州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临海企业集约发展示范区。主要示范企业有石狮市飞通通讯有限公司、惠安永丰渔业有限公司、晋江富鸿水产有限公司及对台水品产交易市场,晋江市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石狮市巨帝北洋钓具有限公司,福建省港顺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该示范基地包括除核心区以外的泉州地区主要海洋生物高科技产业基地,主要位于晋江市深沪生物科技产业园、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建设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泉州台商投资区海洋生物医药业蓝色经济培育区,面积约4万亩,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工业海洋微生物产品,示范主要企业有泉港区金燕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金维他(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晋江市阿一波食品工贸有限公司。

  将核心区研发的自主创新成果、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理念、高新技术装备及信息平台,通过示范区的成功应用,辐射推广到泉州市乃至福建省的重点农业产业片区,面积约300万亩。

  1.果蔬园辐射区为示范区之外的泉州市乃至省内外园艺主产区(含加工区),面积约100万亩。同时配套建设以新农村模式建设、社区环境功能改造建设和闽南文化社区建设为主体的城乡统筹和配套服务示范片,引领城镇化建设,达到提高城乡市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文化娱乐和文明素养目的。

  2.茶叶园辐射区包括武夷山、三明、宁德等福建省其他产茶县市面积约150万亩。辐射推广核心区的科研成果以及创新机制,辐射带动我国茶产业的科技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带动茶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

  3.海洋生物园辐射区为全省沿海地区,面积约50万亩。根据福建沿海海洋资源特点,辐射推广核心区的海洋渔业科研技术以及创新机制,辐射带动我国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带动渔民增收,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果蔬园建设有核心区3万亩,涉及4个县(区)、7个乡镇,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分别为建设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培训中心,建筑物面积2000平方米;引种创新基地2000亩,设施农业基地2000亩,高优栽培基地10000亩,加工物流基地1000亩,休闲观光基地15000亩。示范区(种苗科技与休闲农业示范带、设施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示范带、现代物流示范园、信息科技示范园),位于核心区外围,面积约20万亩;辐射区面积约100万亩。

  “两园四镇”,即安溪县城区工业园、龙桥工业园以及龙涓、感德、祥华、西坪四个乡镇,面积共10万亩,拟建设 “351”工程,即三大科教研发基地、五大产业基地、一个中心。茶叶园示范区包括除核心区以外的泉州市主要产茶区,如永春、南安等地,面积约30万亩;辐射区面积约150万亩。

  海洋生物园核心区1.2万亩,建设一个中心、三大基地,其中海洋生物公共服务中心2000亩,海洋渔业生产服务基地3500亩,海洋生物高科基地4500亩,渔港风情休闲基地2000亩,公共海洋技术服务平台及销售创新中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示范区位于闽南沿海,示范区有海洋渔业生产服务示范基地和海洋生物高科示范基地,面积约10万亩,带动闽南沿海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海洋生物园辐射区为全省沿海地区,面积约50万亩。

  每年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30个以上,开展两岸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展示、技术服务、信息交流、科技培训等。建设农村信息化与远程培训中心,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万人次。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数据库和基于物联网的可追溯体系,开展远程诊断与咨询。

  年产种苗200万株,年产蔬菜、食用菌等园艺产品0.5万吨,年产值2亿元。

  预期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7亿元。建设基于物联网蔬菜可追溯体系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基地。进行基地的功能配套建设,引导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网络。年运输货物0.5万吨。

  完善休闲产业园的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餐饮等服务项目等的建设。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预期年产值达0.4亿元。

  到2016年,建设改造生态化茶园累计达到25.8万亩,其中包括建设12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3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4.5万亩乌龙茶标准示范基地、6.3万亩低产茶园改造。

  建立茶树优异种质资源原地保护区3-5个、茶树种质资源圃1个(面积100亩以上),收集种质100份以上,完成50-60个茶树种质额鉴定与评价,筛选出3-5份特异种质,选育出高香、高制优率、广适制性的新品种(系)5-9个,示范茶树新品种5~7个,建立新品种种苗繁育基地1-2个(繁育能力3000-4000万株),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

  研发出夏暑乌龙茶品质改良技术,定出不同品质风格铁观音加工操作规程及产品标准,引进、集成创新茶园作业关键设备3-5套,建立铁观音精制加工生产线条,铁观音小包装生产线条,研发相应的配套加工技术1-2套;申请专利1-2项。

  提出乌龙茶国际和国家标准,开发高通量快速茶叶检测技术1-3项,研制乌龙茶品质评价模型1-3套,建立乌龙茶质量安全操作规程1套。

  到2016年,培育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龙头企业1-2家,年产值突破1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并推动龙头企业上市或挂牌上市1-2家。

  到2016年,力争新增泉州市知名商标20枚以上,福建省著名商标10枚以上,福建名牌产品5项以上,福建省出口名牌产品5项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枚以上。

  通过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合作建立985及211重点高校海洋生物研究平台,共建五个技术服务平台,分别为研发支撑平台、检测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知识产权中心、科技信息中心。重点联合高校及科研单位对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达10家以上。研发现代海洋生物新技术5项。

  通过国家中心渔港与闽南水产品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提升,初步建立起渔业电子商务管理及交易平台;对目前的冷链物流及冷藏初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改造覆盖率达到50%以上,从而提高水产品的保鲜率,增加渔产品价值15%以上。

  目前,园区海洋经济总产值约为40亿元。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尤其加快培育海洋生物药品、海洋保健食品、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争取到2016年园区海洋产业年总产值将达到80亿元。

  到2016年,新培育3个以上地区或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10家以上海洋科技型生产企业,新增2家以上的远洋捕捞公司。

  到2016年,创建3-5个国家知名品牌,培育1到2家海洋产业上市公司,获得国家专利20项以上。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业、农村、农民,而且涉及工商、教育、科技、金融等方面,仅仅靠科技系统的力量是难以担此重任的。为确保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加强对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领导,确保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园区成立管理委员会。本着精简机构的原则,按批准程序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科技局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福建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

  管委会是代表市政府管理园区事务的工作机构,市政府授权管委会全面、统一行使园区行政管理权,其主要职责是:

  (3)研究确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方向,制定农业科技园区扶持政策。

  (4)统筹实施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指导各分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公用服务和其他项目,监管各分园区财务运行。

  (5)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园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归口管理园区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

  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由市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工作人员由相关单位抽调。办公室下辖果蔬园区部、茶叶园区部、海洋生物园区部、科技开发中心、园区投资管理公司(福建省世纪海峡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果蔬园区部、茶叶园区部、海洋生物园区部按科级或股级单位配备,负责各分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事务由市科技开发中心承担。

  (1)果蔬园区部:参与园区规划论证工作,负责果蔬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好园区内企业、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关系,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

  (2)茶叶园区部:参与园区规划论证工作,负责茶叶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好园区内企业、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关系,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

  (3)海洋生物园区部:参与园区规划论证工作,负责海洋生物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好园区内企业、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关系,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

  (4)科技开发中心:承担管委会办公室具体事务,负责园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编报,负责园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工作,构建园区科技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与普及工作。

  园区投资管理公司下设福建省世纪海峡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安溪县茶叶园投资有限公司、石狮市海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开展招商引资、项目策划及管理,协助园区内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对接。

  园区内不同性质的企业、农户、农民联合体要按照“自主经营、自负赢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进行运营和管理。并且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形成科工贸、科农贸一体化的企业经营机制。园内实行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成分企业共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举的十六字方针:“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共同发展”。政府主要是宏观指导、组织协调、优化环境、搞好服务,不要干涉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政府从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注重产业科研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园区管委员下设有办公室常设机构,专人具体负责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工作。

  此机制是由园区的管委会负责,专门针对园区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研发需求,但是研发经费不足,无法自建科研平台的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案:构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同类的科研需求汇总,在公共的科技服务平台中完成。

  此机制由园区的管委会统一领导和部署,由办公室的专人负责,确保园区内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有适度的科研投入,并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实现园区内企业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园区内相关企业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研发人员的薪酬和培训费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于企业的研发支出可以加计扣除。

  对于园区内相关企业参与研发的成果项目予以奖励,由财政拨款和园区管委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奖励补助。

  对于相关龙头企业,上市企业等规模企业,当年产品研发费用必须占销售收入0.5%以上,且应逐年增长,实现倒逼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激励持久创新。

  目前,园区立足于福建泉州的果蔬、茶叶和海洋生物产业,与全国的“一城两区百园”充分交流和合作,形成全国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园区以管委会为主导,充分吸取前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行的有效机制,学习其在园区的管理、投资与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同时,园区管委会还将注重和省内的福建漳州国家科技园区、厦门同安国家科技园区以及省外的其他示范型园区的交流与合作,双方会就农产品的贸易与流通、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交流、引进、农业(加工)机械的推广与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

  注册园区投资有限公司,下设果蔬园、茶叶园、海洋生物园投资分公司。投资公司是园区的常设机构,负责园区金融服务、构建第三方中介平台、牵头园区内的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协助园区内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的沟通等日常事务。投资有限公司经理由管委会管理任命。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中小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运转机制、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投资管理委员会投资机制,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如土地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用电优惠政策、行政审批与服务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科技创新保障等相关措施。及时的反馈园区的经营、科研的需求和新动向,对科技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园区至2016年总投资可达12.0亿元,园区投资以企业投入为主,中央、省、市、县以项目形式予以适当补助。

  果蔬园核心区总投资3.0亿元。其中:①交通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②水利电力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③引种创新基地建设总投资1500万元。④设施果蔬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⑤休闲观光园总投资3500万元。⑥加工物流基地7300万元。⑦不可预计费700万元。

  ①项目土建工程建设相关费用。②生产、研发、检测设备购置相关费用。③设备安装及材料费用。④公用设施及辅助工程建设相关费用。⑤生活设施建设相关费用。⑥项目建设相关的费用。

  海洋生物园核心区计划总投资4亿元,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渔业发展基金、海洋生物技术企业技术改造、服务平台建设等。

  经过3年建设,核心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每年自主创新选育新品种、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30个以上,引进国内外农业种苗快繁、设施栽培、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农村信息化等领先技术5项以上,研发新产品5种以上。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将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预计到2016年,科技园区核心区果蔬产业产值12.4亿元,其中新增7.4亿元;示范区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新增15亿元。同时科技园区开展了配套服务等建设与示范,能有效地改善科技园区的交通、通讯、商贸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更好地实现民俗文化传承,提高景观效果和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提升园区的整体环境质量。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以科技成果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科技产品增加茶产业的产值,提高茶农的经济收入。核心区产值达到78亿元,其中新增18亿元;示范区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新增80亿元。以科技推动有机茶发展为例:安溪县有机茶园基地共9106亩,产量728.085吨,产地条件完全达到有机茶生产要求的标准,茶叶平均单产可提高20公斤/亩,产量增加182.12吨,茶叶制优率达70%,平均单价提高50元/公斤,平均每年可增收3642万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科技园区以科技化打造现代的高科技茶园,在安溪县茶园中起带头示范作用,有效地促进全县乌龙茶茶园建设新的格局的形成,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同时提高茶农种植和加工技术水平,带动制作机械配套更新,提高全行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茶叶内在品质,提高商品性能和销售价格,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营养保健的实现,同时有利于扩大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园区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保护茶树品种资源和茶区自然生态资源。二是有利于茶园水土保持、茶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无污染、绿化美化,促进“蓝天、青山、碧水”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三是有利于增强乌龙茶发展后劲,促进全县乌龙茶可持续健康发展。

  园区将吸引一批海洋生物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建设成集海产深加工、海洋药物、海洋中药保健等轻工食品为主的海洋产业园;另外园区将建设海洋中试基地暨研发检测中心,为园区海洋食品科技研发搭建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商务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使海洋生物工业园成为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基地;园区将着重开发国家扶持项目,逐步建立海洋大宗低值鱼类精深加工、海洋食品生物活性物质高效制备、高品质海藻胶加工等产业化示范基地5个,中试生产线条,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开辟新渔场,形成多海域、多门类、多作业、多层次的海洋捕捞生产格局;配套服务方面着重打造渔港风情小镇,使园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并驾齐驱迅速发展。核心区产值达到80亿元,其中新增40亿元;示范区产值达到400亿元,其中新增150亿元。

  一是直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科技人员,在园区里办企业,允许其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种经营权、商誉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股份投入,原则上股份额度不低于总投资的35%。二是科技人员自带项目、技术入园创办科技开发企业的,经管委会同意,2万元即可注册,享受园区内各种优惠政策。三是对科技人员为高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的,由受益单位从技术转让收入中一次性提取不低于15%的资金给予重奖。

  一是园区内新建的高新技术项目,前三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受益财政给予50%的返还。二是入园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入园高新技术企业,一个纳税年度内,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四是入园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时加计扣除。五是入园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六是园区内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七是对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实行优惠。对园区内生产生物农药、专用化肥、饲料、农膜以及批发和零售优良种苗、农机等,在一定时期内免征增值税。

  对于不改变农业用途的农业高科技园项目用地可视为农业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用地,土地出让年限可以按国家规定的蕞高期限办理。园内由财政拨付事业经费单位自用土地及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一是金融机构对园区内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贷款,每年在信贷计划中专项安排,优先评估、审批和使用。二是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贷款归还一时有困难的,可接受企业申请并及时办理延期手续。三是简化园区企业贷款手续,缩短贷款评估和审批时间,对信用好、产品适销对路,符合园区发展方向,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实行人才优惠证制度;对引进的重点对象,在科技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给予一定资助;对有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给予重奖。

  健全和完善科技推广网络,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科研单位为依托、农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农业推广组织为中介、农村金融为支撑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园区的科技投入,用现代装备改善科研开发手段;大力支持科研、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举办农业科技企业,承担园区重大科技项目;大力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农业科技,参与成果开发、应用和推广;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户。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重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推广和人才引进、培训等方面。

  根据有关法规政策,涉农贷款增速应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切实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和高科技农业项目。信贷方面要对园区建设进行适当倾斜,建设一批效益好、影响大的重点示范项目。

  内聚外引,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侨外资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业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融资体制。

  积极参与多级别、多形式的招商会、贸易洽谈会、海外乡亲恳谈会等活动,鼓励台、外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市场,加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对接国家、福建省和泉州市扶持果蔬、茶叶、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市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资金扶持。2014-2016年,科技、农业、海洋等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重点支持我市果蔬、茶叶、海洋生物产业发展项目建设。

  加快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安溪农民创业园、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石狮海洋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等两岸合作交流前沿平台建设,力争形成一定的承接台湾农业特色产业的转移承接基地;加大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优良动植物品种,名特优稀农产品、水产品保鲜、加工、贮藏、综合开发的技术和设备的力度,学习台湾农产品流通运行模式以及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两岸科研机构在果蔬、茶叶和海洋生物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合作发展果蔬、茶叶和海洋生物产业,合力形成闽台两岸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园区及合作方的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化程度;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鼓励跨国公司来园区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和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和培养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国际研发中心;支持园区农业企业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交流,鼓励园区农村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鼓励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以及互派学者、出国培训与进修、举办国际研讨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一文看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文看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点及目标。同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首期总金额超1300亿元。近几年,国内诸多地方响应国家战略,大力投资集成电路产业,比如合肥、泉州、厦门、成都等等。目前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以深圳为核心的珠...

兴业银行泉州分行:打造智慧园区“兴”标杆

兴业银行泉州分行:打造智慧园区“兴”标杆

  工业园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泉州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中,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园区”,兴业银行泉州分行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聚焦园区发展全生命周期,持续提升“园区金融”服务质效。   走进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中信重工智慧产业园,不少企业厂房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作为省级重点工业科技项目,台商区中信重工智慧产业园建设...

前三季度产值146亿元 半导体产业已成泉州产业经济新增长极

前三季度产值146亿元 半导体产业已成泉州产业经济新增长极

  记者从泉州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获悉,前三季度,泉州半导体产业实现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72%,泉州半导体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7家,产值均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泉州产业经济的新增长极。   泉州传统制造业发达,孕育了纺织服装、鞋业、食品、建材等多个年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在传统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泉州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转型的一个重要...

南安市出台36项措施配套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安市出台36项措施配套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安市大力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   《南安市大力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   (一)对新引进的境内外企业在我市投资文化体育旅游项目,落地开工且首年实际完成工程投资额1亿元(含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的(不含土地及征迁费用),给予每个100万元奖励,超过2亿元的享受泉州及以上相关奖励,不再享受本级奖励。   (二)对新建或扩建的森林...

台青创客扎根泉州文创沃土 文创产业园区在泉州各县市区开花

台青创客扎根泉州文创沃土 文创产业园区在泉州各县市区开花

  ◆泉州各县市区每年还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创比赛,吸引了众多台湾青年来泉州参观学习   台海网6月1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郭冰德 陈龙山 文/图)随着泉州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文创创业园区硬性条件和相关扶持政策等软性条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台湾创客对大陆愈加青睐,纷纷前来泉州“施展拳脚”,并扎根泉州这片文创沃土谋求发展。...

国家大基金又减持!

国家大基金又减持!

  在半导体产业链股票受投资者青睐之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再次出手减持。   4月4日晚,三安光电公告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计划公告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拟采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三安光电在内,已有7家公司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减持计划。与此同时...

大型国企660MW项目岗位应届、社会岗位均有空缺!

大型国企660MW项目岗位应届、社会岗位均有空缺!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大型国企660MW项目岗位,应届、社会岗位均有空缺!   中化泉州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   中国中化将泉州作为基础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奋力实现“开门红”丨泉州召开“强产业、兴城市”动员大会

奋力实现“开门红”丨泉州召开“强产业、兴城市”动员大会

  闽南网2月8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虎年,红红火火!新年伊始,泉州全市上下铆足一股劲,定下一个个新目标,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实现“开门红”。   8日上午,泉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动员大会,进行全市动员,部署推进“项目攻坚2022”“抓城建提品质”“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