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发区二十年燃情岁月建设国家级开发区
古代男子20岁行弱冠之礼,谓之成年;今日泉州开发区历经20年开发建设,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产业新区。二十载艰难跋涉,二十载风雨际会,昔日的荒坡野岭,摇身变成欣欣向荣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朝着“五个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晋位升级昂首前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爱拼敢赢、开拓创新的泉州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创造出海内外瞩目的“泉州模式”。彼时,泉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在泉州南大门的一片荒坡地上开发建设开发区。1996年6月30日,清濛科技工业区正式成立,掀起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大潮。
开发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枝平介绍,开发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6年-2000年,主要是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2010年,这是开发区快速发展、产能得到蕞充分释放的十年,年增长30%-40%,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2011年至今,是转型调整阶段。其间,2003年9月3日,清濛科技工业区更名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1月12日,汽车制造基地奠基动工建设;2006年6月,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复;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值此建区20周年之际,早报记者走访与开发区共成长的建设者们,追忆开发区二十载燃情岁月。
●讲述人:一位园区开发建设亲历者
1996年,在鲤城区古榕巷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开发建设者们正埋头绘制一幅大大的蓝图。
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奋斗时光。在泉州,由市政府牵头设立市本级开发区,尚属首列。时任泉州市市长何立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市领导担任副组长,他们积极参与园区建设决策,晋江、鲤城及相关市政府部门鼎力支持,规划建设用地手续审批一路绿灯,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工程建设、资金筹措等工作全面铺开,多个建设项目同步推进,掀起了“开发清濛工业区,建设泉州南大门”的热潮。
1996年6月三条主干道路动工建设,开发建设全面铺开。
一张图纸一根竹竿 荒坡上指点未来
“清濛园区用地大部分在池店镇,在当时是个相对落后的角落。”亲历者回忆,未开发建设前的清濛园区,处处是种不了庄稼的石头山,山上布满坟墓,荒草爬满山坡。
规划建设图纸出来后,招商人员就靠着一张图纸,向企业家描绘未来。
每当企业家选中了哪块地,招商人员就带着图纸、撑根竹子,带着企业家上山看地,“那时山上荒草丛生,老蛇出没,拿根竹子,既可探路,也为赶蛇”,当时曾有名带路的工作人员,在荒草丛中找路时,不慎摔倒踩进墓穴。即便如此,大伙儿依旧不怕苦不怕累,铆足了劲儿,在荒坡上开拓梦想。
清濛科技工业区被省政府批准确认为省级开发区。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驻企业,加强征地和工程建设的现场管理工作,清濛科技工业区在建设中的工地设了临时指挥部,“用空心砖和水泥瓦楞屋顶垒起来的几个简易房间,作为现场办公室”。
记忆中,在这个简易的工棚里,有一张乒乓球桌,既是大伙儿吃饭的餐桌,又是会议桌。当时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会议室,每逢开大会时,大伙儿就围着球桌开会,“时任领导何立峰及有关市领导,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到临时指挥部了解蕞新进程、协调解决问题,每次他们来,也是在这球桌上给大家开会”。
在这个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的临时指挥部里,大伙儿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着。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