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泉港区界山镇的历史沿革
与仙游县地理位置相近,山水相连,历史上通行莆仙话。 现在界山镇范围内的村历史上曾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讲的是莆仙方言,莆仙习俗——镇村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褥 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历年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籍的李恺,把同在枫亭境内的岑兜、秀溪(今属涂岭镇)等与惠 安北边邻,便于管辖为名,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划给惠安。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10000多亩土地、几万多人,便划给惠安县,并把原先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本来属于兴化府,现在属界山镇界山村的交界塘。 后界山划入南埔镇,1999年从南埔镇分出设立界山镇。据《莆田县志》、《枫亭志》载,那时上述七个村落虽划归惠安管辖,但这些村税粮在解放前仍然为枫亭负责、附近的镇的方言介于泉州话与莆仙话之间,由于两种方言片区的交叉同化融汇,部分莆仙话被泉州话同化而有泉州话的词汇,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而界山镇等镇,特别是相接枫亭的语言则仍然保留是莆仙腔还没有被泉州话完全同化——人称“顶路话”。由于界山一带和莆仙相接,交流频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他地方不与莆仙直接相接或离莆仙距离很长,部分莆仙话得以保留还没有被泉州线年泉港区成立,从惠安划入泉港。
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隅,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四周高山环抱,境内丘陵与溪流交错。气候暖湿。山地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
明溪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渔塘溪一带繁衍生息,创造自己的文明。县境秦属闽中郡,西汉属闽越地,东汉为会稽南郡。三国属吴建安郡,晋属晋安郡,隋代属邵武、绥城地域,唐、五代至宋代属汀州和南剑州及
五代,后梁贞明六年属威武军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属长乐府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划宁德县北部设置关隶镇,镇治设在西里天王寺北,属福州宁德县。南平市政和县后晋开运二年,南唐兵克建州,闽王王延政投降,福州属南唐
集美区历史上分属同安县西境和海澄县三都。1950年实行以区辖乡,为海澄县第四区,区公所辖2个乡。1955年第四区改名海沧区,辖境不变。
殷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开元二十九年划侯官县西部置古田县,历属福州、长乐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第三区、第二区。唐开成年间,析古田县东之地合宁川添置感德
福鼎建县之先,其地归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国灭后属汉冶县。后汉为侯官所辖。
东山岛在一万年前已有先民活动。秦王嬴政三十三年平定百越,建南海郡,东山入其版图。汉元鼎六年,南海郡置揭阳县,东山属揭阳县。
1321年—1323年析龙溪、漳浦、龙岩县地置南胜县,县治设今平和南胜,1337年迁今小溪镇旧县村,1356年迁今靖城,更名南靖县。1517年析南靖、漳浦县地置平和县,属漳州府,治所河斗大洋陂,1949年迁小溪。1949年9月17
南朝梁武帝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大同六年置龙溪县,属南安郡。陈武帝永定元年升晋安郡为闽州,龙溪县地属闽州南安郡。
台江区,旧称南台。前202年,闽越王无诸从江上登岸,在大庙山筑台设坛祭天,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台江、南台由此而得名。台江地区历来商贾云集,素负商业黄金地、聚宝盆之盛名,唐宋时期开始繁荣,至民国初
仓山古称藤山,明洪武年间在藤山北麓建盐仓,俗称盐仓前,藤山遂通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仓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祖先居住,建新镇淮安村还保存着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长乐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至今有1380年的历史。三国时,东吴在六平吴航头造船,置典船校尉,集结东汉谪徙者在此造船。吴航也因此得名。
公元785年拆侯官县西乡十里设梅溪场,旋升为县,后改名梅清县。公元911年以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溪水清,改名闽清县。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
西周时,境内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属东冶。
涵江历史源远流长,此地自古隶属于莆田县。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之际,渐有人群择平原而居。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